查看原文
其他

恋恋刺桐城 | 宋元中国看泉州

相遇在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2024-05-06


文/出自书《沧桑刺桐》代序《刺桐赞》

///


远古伊始,今福建大地便繁植刺桐花。


暮春时节,

刺桐枝头一排排亭亭玉立的蓓蕾,

顷刻间迎风怒放。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① 

花朵,如泼血般鲜红,

像烈火般明亮,似云霞般灿烂。

红艳艳,红得刺眼,红得醉人。

它成了一个魅力汇聚的符号,

力量爆发的推力,

永远令目击者心灵震撼,

炽情沸腾,精神提振。


图/吕波


可刺桐的枝干却显得寒碜。

枝柯嶙峋,躯干皲裂,

树龄老时,枝枯皮黑,佝偻龙钟。


然而,它却最适宜于福建的环境,能够不择地而生:岩岩群山,沙碛欲砑,风刀霜剑,雨卧雪餐,都不曾阻扼它的种子萌芽、茁壮、成长。它的生活史是一曲征服自然力的凯歌,意涵深沉,启人心智。所以古越人及其以后的汉族移民,无不喜爱刺桐花,并广事栽种。


今福建北部丛山密林,建溪岸边却呈现一派“刺桐花下路高低”② 景象。

西部地旷人稀,人虑“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③但它依然被人们所青睐。


沿海城乡,刺桐茂盛。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④ 

它真真成了人们上口吟唱,挥毫丹青,下笔题咏,人见人爱的花木。


刺桐花不但给种植者以视觉上的观赏美感而且以其枝干上的尖刺创造防卫功能上的突出价值。尖刺遍布的刺桐枝干像古代冷兵器钉槌那样令人生畏。因此,它曾经被古越人圈种于山间草屋、江海水栏周围,借以防止虎狼的袭击和盗贼的骚扰。



///


中原移民南来后,

借鉴百越原住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也在聚落和田园周边修建起刺桐刺篱来。


他们干得更出色,在繁密的刺桐树下栽种播田花,让它的藤蔓缠绕刺桐,互相纠结,形成一道厚实而又布满尖刺的篱笆。这就既能发挥它的防卫功能,又能把小农住宅装扮成一个红绿相间、刺篱围护的田园庭院,在闽南大地上构筑一道深具特色的风景线。


图/吕波


不仅如此,刺桐还是物候信息树。

北宋丁谓的《刺桐花》诗云: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后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宋太宗至道年中(995-997年),丁谓任福建路转运使,因公莅泉,从老百姓那儿听到刺桐物候岁占。


原来,雨水充沛,

刺桐便先长叶后开花,

否则便不吐叶而只开旱花。


农民琢磨花信,斟酌农事,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自然收便利于预期。


图/吕波


大概从宋代伊始,晋江、九龙江以及木兰溪流域三个州军即已惯称为“闽南”⑥。据传当年刺桐也只繁殖于“上至兴化,下至漳而已”⑦ 的地域范围内。地以物名,物以地贵,所以宋代闽南三州军又别称“刺桐乡”⑧。


///

刺桐与闽南融为一体,

成了闽南域名的代称,

它的一花一叶,

无不渗透着闽南乡园的风韵,

表征着闽南人战天斗地的劳动创业精神。


图/吕波


“刺桐乡”之外,

“刺桐城”就又成为诗文中的新词汇。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正式改称泉州, 其治所不久便从丰州(今南安市丰州镇)东移至今泉州旧城区。徙治初期,百废待举,主政者一定是从乡间刺桐藩篱获致灵感,“泉州初筑城日,绕城植刺桐,故谓之桐城。”


 一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史,实际上就是数千年中竹木栅栏城、夯土城与砖石城共存并且互相转化的历史。所以,最早的泉州城(即所谓子城)借刺桐繁植为垣墙并非历史特例。东晋政权匆忙移治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台城(宫城)之外,都城只设竹篱。史载:“江左初立,并用篱为之。”⑩ 京师如此,州县城郭竹木栅栏为垣的情形。便可想而知。甚而时至南宋后期,仍有城市“以竹木为栅”圈作垣墙⑪。所以,自从太宗、真宗时人曾会创用泉州“刺桐城”一词以后,仁宗年中,吕造《刺桐城》一诗又展示意涵:“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⑫ 于刺桐、城郭之间画上等号。


后来,南宋孝宗年中,王十朋《石笋桥》诗又凿凿指明:“刺桐为城石为笋。”⑬ 于是,“刺桐城”、“桐花城”、“桐城”的诗歌文章,联篇累牍,它与“刺桐乡”一起,沸沸扬扬地诠释了“海曲春深满郡霞”诗句的历史意境。


图/吕波


///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园美。


古代中国数千年中以家庭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盛行不衰,户口群体与乡园世代相联系的生活方式,构建和世代沿袭下来的故园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肢体内部。唐宋以降地方小商品市场有过迅速增长,扩大了小农经济活动的市场模式和投入小商品经济圈的人群,进一步发掘出地方物产的精粹,提升了人们对地方文物的认识,故园观念更获致充实和扩展,从而把自古以来孕育起来的对故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真情实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


当时,随着中国北方社会动荡而不得不南迁的中原移民,自落脚“丘陵王国”闽南大地以后,“梅洋三郎”型的先民们,历尽艰辛,胼手胝足,治山治水,年复一年,父死子继,建起家园,重塑河山。艰难备尝情更深。惟其如此,闽南居民钟爱家园的情感,便格外浓烈,格外持久。他们对家园的这份挚情,便也经由。陈年旧月的冶铸,从与故乡草木山水的结合,进而移情集中于刺桐身上。


看,刺桐乡里刺桐花儿红:

崖畔坡头,路边村旁,城周巷内,

挺立的刺桐铁骨摩云,火炬烧空,

像头盔顶上红缨飘拂、剑拔弩张的武士,

无处不在守卫着闽南人的家园。


刺桐花就是闽南人家园的最佳标志。它的繁花丽色就是闽南人钟爱家园沸腾热血的天然象征。无怪乎漫漫千百年来,闽南人就与刺桐花建立了特殊的人与花关系,姑且把它称为刺桐花情结吧。


唐末泉州人陈樵,中举后供职京师,一时告假返梓。友人送别时劝他:“帝京须早人,莫被刺桐迷。”⑭这位陈樵,身在京师,总是念念不忘故园,常常夸赞刺桐。因此当他告假回乡省亲时,亲朋好友深恐他为魂牵梦萦的刺桐所羁,迟滞时日。泉州南安人刘昌言,大约于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四年(946 年)攻取闽南之后应举未第,作诗自遣,末句云:“唯有夜来蝴蝶梦,翩翩飞入刺桐花。”⑮以显然傲岸心态,讥诮科举应试无异是庄周梦蝶,不如早早归去赏玩故园的刺桐花。


刺桐花在这二位古代闽南先贤的心目中,无疑魅力十足,它所蕴含的乡情乡思是如此厚重,所以能发挥难以抗拒的羁绊和召唤的精神影响。正因如此,于是有人在惜别场合,一反唐人灞桥折柳方式,改取“去时期刻刺桐花”⑯的时髦作法。


图/陈起拓

//


然而闽南人并不仅仅满足于

刺桐花所饱含的乡土情思,

古人还进而开掘其所能具有的哲学意蕴


明代泉州人杨世显青少年时生活于家乡,长辈为他在清源山南麓建筑书房。书房周边栽满生机盎然的刺桐树。每逢明月跃上清源山巅峰,如水的月光泄辉刺桐梢头,参差的树影投落书房窗前,晦明动静,遐想联翩。这时或散步树下,仰望浩云碧霄,冰轮含情;或悠然长啸,如风穿层林;或对月抚琴,如珠坠玉盘。在这清夜里,刺桐掩映,月色如画,是它们二者,构建了开启心灵智慧之窗的时空环境,因此,他把书房命名为“桐月山房”。


后来,杨世显登第仕宦,供职京师,又总是不忘故乡的“桐月山房”,一再请求友人为它撰写文章,准备携归勒石纪念。他答复友人为何“恋恋”桐月山房时说:

君子小人,见或不同。刺桐,乡之桑梓也,我则敬止;清源,乡之高山也,我则仰止。彼显忌隐,贵忌贱,得鱼、兔而忘筌、蹄者,非我俦也。


图/吕波


杨世显认为:“君子”、“小人”的价值观根本不同。

“刺桐”在他眼中就是古来象征并代称故园的“桑梓”,他衷心为之“敬止”;

“清源”,故园的名山,他真诚地对之“仰止”。


他不是那些显达便厌恶晦隐,富贵便卑视贫贱,捕到鱼便忘记鱼“筌”(渔具)、捉到兔子便忘记兔“蹄”(捕兔工具)的人。


显然可见,杨世显之“恋恋”刺桐,并不仅仅由于它表征了故园,还在于他是鱼“筌”、兔“蹄”,在促成他走向成功的人生征程中,刺桐竟然异乎寻常地发挥了鞭策作用。不错,刺桐金钩铁骨,红锷刺空启人心扉,砺人斗志,激人豪情,催人奋进,时刻给“桐月山房”主人以精神力量。正因此,杨世显不能不心悦神服地“敬止”。


而《桐月山房记》的作者从中又抽绎出“身庙堂而怀江湖之忧,迹市朝而心丘园之乐。其出处进退,虽忧乐埒,其道无不在也”的人生哲学理念,处世之“道”的奥秘。这也就是杨世显对桑梓“恋恋”而未能忘却的经过儒家思想体系锻就的刺桐花情结。做了官仍能关注民间疾苦,住城市记取山野乐趣,方能在官与民、富与贫、贵与贱之间,不但能保持平衡心态,而且要心藏大千世界,永葆处世之“道”青春常驻。


这样,

刺桐花情结的内涵极大地获得发掘,

从而提升到人生观的更高层面上去。


图/吕波


//


岁月悠悠,人事如流。


扎根闽南的越汉各族移民,自然由于财产划分、祖籍相异或姓氏族群等等的不同而形成互相区别开来的人口群体,但既为闽南居民,又都有着相同的“恋恋”故园的刺桐花情结。所以,尽管他们宋元时期由于从事海上丝瓷香药贸易业而辗转于东西洋各寄碇港口,或“住冬”“压冬”徙居于异域外蕃,但在各自的心目中,

闽南的山,是故园的山;

闽南的水,是故园的水;

闽南的明月,是故园的明月。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⑱ 

各自的老家都在似火刺桐花、如水明月光的辉映里。


历史告诉人们,闽南人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凝聚力。就是在这方原先荒寂、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世代挥锄,造出如画的田园,播下文明历史的种子;在无涯的沧海上,怒展风帆,驶向亚非海天接处的远方;在雪浪翻卷的岸边,串珠般的港口,有如天上撒下春花。珠串上,当年世界级大贸易港--刺桐,巍然挺立在太平洋西海岸,闪灼耀眼光芒……


图/陈起拓


呵!

俏刺桐,

你是喷射火焰的树,你是誉满寰宇的城,

你是华蕃共建的港,你是永垂青史的碑。

愿刺桐花的红光照亮碑上的字。

那碑上铭刻着闽南儿女为你而付出多少辛劳,

立下多少战功;

也铭刻着海上丝瓷香药之路成长历程中,

刺桐几度红?

花开花落,帆擎帆收,

盛衰嬗递,巨港沧桑!


//

参考资料:

① 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刺桐花》。

②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九,《建宁府·诗》,方干《题画建溪图》。

③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二,《汀州·诗》,张籍《送汀州源使君》。

④ 《全唐诗》卷七四六,陈陶《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⑤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泉州·泉南花木诗》引。作者误作韩,今据宋人文集所引改正。

⑥ 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六,《泉州新修北楼记》;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五,《兴化军·四六》引张渊《谢表》。

⑦  何乔远《闽书》卷三三,《建置志·泉州城》。

⑧ 郑杰《闽诗录》丙集卷九,林光朝《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

⑨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泉州·风俗形胜》。

⑩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〇,《城阙志》引《宫苑记》。

⑪ 凌万顷、边实《(淳祐)玉峰志》上,《城社》。

⑫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泉州·景物》引。

⑬  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十九。

⑭ 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二〇,曹松《送陈樵校书归泉州》。

⑮ 吴处厚《青箱杂记》。

⑯ 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八一,徐夤《春末送陈先辈之清源》。

⑰ 周学曾《(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二,《古迹志》引王褒《桐月山房记》。

⑱ 《全唐诗》卷一四三,王昌龄《送柴侍御》。


  今日话题


近日刺桐花开,你遇见了吗

  往期回顾


活动预告 | 泉州城市IP插画大赛入围名单公布!

藏不住了!“春日男神”李现空降泉州!

著名导演喊话!数字潮流艺术展、剧游体验、颜值IP扎堆......就在泉州


来源:《沧桑刺桐》代序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佳 佳  

二审|圈 圈  

三审|曾世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